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216页 (第1/2页)
后面的结果,众人也都知道了,余公没能救得了汤公,汤公在诏狱内十分暴烈,出言不逊,先皇问及锦衣卫北镇抚使,北镇抚使原本还想替汤公瞒下,却顶不住有人早已据实以告,先皇就因着北镇抚使的犹豫,就将人贬到了甘肃,汤公更不用说,先皇非要将他在午门外斩首示众。 余公前去求情,明知道是火坑还是跳了,结果当然不出意料mdash;mdash;粉身碎骨。 hellip;hellip;安东卫接到消息,汤公被斩,余公流放,好多军民走上街来。当时的指挥使和副使吓坏了,叫人将军户全部集中到各所各营里,将百姓全部撵回家中。当时我也在街上,指挥使派来的人到了,遣散众人,众人聚而不散,指挥使的兵稍有动作,就要动乱起来,最后有位耆老说了话。他说,我们就是送一送汤公,送一送余公,三公是救命的恩人,连送一送恩人都不行吗?那耆老说得满街的人都哭了起来。我们这些在倭寇手里幸存的人,毫不夸张的说,就是三公救下来的。rdquo; 朱总旗说着,掩面而泣。 当时汤公走了,是真的走了,余公走了,却还有转圜,第二日城里出了几人,一路向西,寻余公去了。rdquo; 第172章 就此别过 从前三公如同菩萨,保着沿海的军民,到了那时,沿海的人只能尽力保住唯一留在人世的余公。rdquo; 安东卫出了几个办事老成的,一路打听着余公流放到了何处,追了过去。除了安东卫,整个大兴沿海没有不忧心着余公的安危的,安东卫几人寻到余公的时候,余公身边已经聚了不少人,数一数竟有一个百户所之多。 负责押送余公的兵也怕了,同众人道不要闹出太大声势,免得被朝廷察觉,以余公如今的处境,牵扯的人越多,他越是难以保全。 众人虽然明白这个道理,可来的人越来越多,一路往边境而去,百姓想不知道都难,传言传得沸沸扬扬,关于先皇残暴、杀死功臣的传言,传了半个西北。 先皇到底还是知道了,咬牙切齿要杀余公,不想倭寇却来了,往浙江沿海一带扰乱。大兴虽然有兵力能打,但若是在这个时候杀死余公,倭寇得了三公皆去的消息,势必会卷土重来。 那时先皇已经病重,若是再起战乱更是顾不上,前朝几位顾命老臣和先皇亲母章太后,亲自上阵让先皇三思,大局为重,先皇不肯放过余公,也只能让他继续流放,再加三千里。 好在没多久,先皇薨了,因着没有子嗣,也没有合适可过继的人选,便按着亲疏,轮到了如今的圣上称帝。 为余公保驾护航的人都觉得有了希望,立时找人上京求情。今上永平帝怎不知余公大名?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