变身国民女神_第九十九章 被京圈关注了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九十九章 被京圈关注了 (第3/3页)

刚亲自提拔为《编辑部的故事》的美工,从此冯晓刚才有机会走上导演之路。

    九四年的时候,郑小龙冯晓刚联合导演了《北京人在纽约》,男主角是姜闻。

    赵宝纲执导的电视剧《过把瘾》,投资方、出方都是京城电视台,制片人也是郑小龙!

    京圈的形成和后来的强势,离不开郑小龙。

    也正是德高望重的郑小龙将京城本地的一帮文艺工作者联合了起来,形成了一股全国为之侧目的影视圈势力。

    他们还有一个特点,都是大院子弟。

    在动乱的年代,大院子弟受到父辈权力的庇护,童年享受着很多便利,可以有机会看一些别人看不到的籍、文艺作品,甚至政治八卦。

    和生长在胡同的同龄人相比,他们更有机会接触一些先进思想,无论是从道德上还是精神上,他们都自带着一股优越感,所以这些人的作品常常以现实主义为题。

    最明显的例子是姜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讲述的故事,主人公马小军的父亲常年在外,没有人管教的他在大院里结交了一群哥们,他们逃课、打群架,“混街”成了他们这伙人的生活主题,当外面的世界闹的天翻地覆的时候,这群人却在自己的田地里享受着阳光灿烂的日子,不食人间烟火。

    早期的京圈包括了崔建、窦微等歌手,不过随着摇滚一代的褪去,现在大家说的京圈,基本上就是指影视圈了。

    最开始,京圈影视圈主力人物是汪朔,叶景,郑小龙,叶大音。

    一个作家,三个导演这样的配置,放在90年代,那就是捧谁谁火的杰作,于是他们开始拉帮结派,聚集了冯晓刚、赵宝钢、葛大爷、陈虹、姜闻、管唬、文彰、徐静静等等一系列大碗。

    对于演员来说,进入京圈虽然不代表肯定能火,但是资源顶级没跑了。

    对了,华艺之所以能够顺利崛起并做到上市,也离不开京圈的鼎力支持。

    当然京圈这个圈子,外人轻易进不去。

    当初张国粒费尽心机才融入进这个圈子,得到了顶级的资源,才有机会抓住机遇,成就了如今的地位。

    曾经京圈这个圈子,几乎把持住华夏娱乐圈的喉舌话语权,当时真是风光无限,想捧谁谁就能红,想踩谁谁的前途就暗淡无光。

    不过,随着资本的入驻,娱乐圈渐渐向钱看齐,京圈的势力不断被削弱,一些媒体也不再围着他们转悠……

    但京圈的实力和地位,依然不容任何人小觑。

    今天这场聚会,就是郑小龙提议,这些核心人物除了确实走不开的,能来的都来了。

    此时房间之内,陈到明慢悠悠的夹了一筷子豆芽,细细的咀嚼,然后用湿巾擦擦嘴,悠然的开口说道:“舒坦。”

    “我就喜欢看到明吃饭,哪怕是吃根豆芽,也能有股子帝王范儿。”徐凡和陈到明开着玩笑说道。

    “千万不要在我面前提皇帝俩字儿,腻了。”

    陈到明的话,让在场人都笑了。

    “到明年前拍了一个现代剧吧?”冯晓刚说道。

    陈到明点点头说:“对,是部青春剧,这部剧采用了电影胶片拍摄,算是一次新的尝试吧,故事也不错,我挺感兴趣的,反正在里面的戏份并不多,闲着也是闲着,去活动活动也好。”

    这时徐静蕾撒娇般的说道:“到明哥,啥时候咱们一起合作一下?”

    陈到明温和的回应:“如果有好的本子,这个绝对没这个没问题的。”

    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哦!”徐晶蕾标志性的一笑。

    “说到好的本子,最多是新上映的驴得水,你们都看过了吗?”

    郑小龙突然说道。

    在坐的都是演艺圈的人士,话题不知不觉间就转到了影视方面。

    姜文豪气的哈哈一笑,他身上就有种土匪的气质,喝了一杯酒,他说道:“你别说顾灿灿这部电影还挺给劲儿,这电影里的嘲讽真是让人心中暗爽。尤其是故事放在民国,妙啊。这跟我脑中的一个想法不谋而合。”

    ……

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